从法庭“对簿”到饺子店“破冰”,纠纷解了
“本来是朋友牵线搭桥的合作缘分,如今却闹到要对簿公堂,真让人难堪!”
“我们已经多次配合调整了,只是一点小问题你们就揪着不放,这是合作该有的态度吗?”
一场标的仅9万元的装修纠纷
竟让昔日的合作伙伴陷入僵持
明明是朋友推荐的情谊
为何却结出争议的苦果?
一起来了解详情
案情简介
原告厦门某餐饮管理公司旗下的饺子店系知名连锁店,经朋友推荐,与被告厦门某厨具公司订立承揽合同,由被告负责新设门店的厨房装修工作,原告一次性支付了全部合同价款。
被告交付定制成果后,原告发现部分定制项目未完成、交付的部分设备设施不符合合同约定且设备存在损坏情形,需要另行翻修,遂诉至法院,要求退还部分合同价款2万元并要求被告支付违约损失7万元。
被告则认为其依约履行协议并交付成果,且在定作过程中其现场负责人员多次配合原告进行调整,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庭审洞察:抓住矛盾的绳结
庭审过程中,法官敏锐地捕捉到双方微妙的情绪点:在原告列举损坏设备及部分定作成果的交付瑕疵时,被告并未激烈反驳,只是反复强调已经配合修改。双方在庭审中的表现均相对克制,未出现激烈的言语对抗,但两人之间却分明横亘着一堵无形的墙。
“既然你们现在对于项目存在部分瑕疵没有异议,那么是否在交付时现场沟通出现了一些阻碍,导致问题积压,直至形成僵局?”
法官的适时引导,让局面有了突破口。
原告轻轻点头:“当时现场负责人闹僵以后,我们确实很久没有再直接对话了。”
被告也低声承认:“当时确实有些问题没有说开。”
一方质疑对方明明是熟人介绍,却没有给出最完美的工程质量,一方则不满于竭尽全力完成装修工作且积极配合修改,却没有得到肯定的反馈。
朋友介绍的情分、一次性付款的信任,最终却卡在了“谁先低头”的面子问题上。经过庭审洞察,法官意识到,双方并非不愿意解决问题,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消解情绪。
解封的钥匙,或在庭外。
直击现场:后厨内勘验细节
庭审结束后,法官分别与原、被告双方取得联系,主动提议实地查看门店现场,双方均表示同意。
踏入饺子店后厨,法官的目光落到操作台上,台面崭新、光可鉴人,各类厨用电器的摆放简洁明亮,后厨的工作人员脚步匆匆,店面井然有序地运营着,但仔细看来,一些细节处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法官俯下身,对安装清单上的各类货物一一进行比对,指尖轻点一处天花板吊架:“清单上列明的双层吊架,现在看到的却是单层”,又指向操作台旁的一处地架,“原来清单上写的是工作柜,现场怎么只有一个简单的地架”,一边把问题详细记录,并现场及时与原被告确认。
“这个吊架确实只有单层,我们可以按照实际提供的货物价格进行结算。”
“好的。”
“这个柜子的尺寸与原来要求的不一致,可以重新再制作一个吗?”
“我们会认真考虑的。”(双方商讨维修方案的对话)
设备缺陷被逐一确认,原被告也在法官的引导下,卸下防备,逐渐破冰,开始商讨维修方案,紧绷的空气在低声的交流中悄然流动起来。
破冰调解:诚意消融心中块垒
有了前期的现场勘验,双方打下了信任的基础,在现场也将维修方案基本确定了下来,法官趁热打铁,再度组织双方到法庭进行协调。
“上次在现场大家一起确认了需要维修的部分,你们也对维修方案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与其在诉讼中消耗,不如你们就在今天当面沟通,把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了?”
调解室内,法官释法析理,为两方构建起沟通的桥梁,从法律责任的承担、双方合作关系的延续、后期维修保养的便利性等角度为双方分析利弊,最终昔日的合作伙伴放下芥蒂,越过调解桌,两方的手紧紧交握。
“事情说开了,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继续合作!”
被告承诺退还原告2万元合同价款并协助做好后续保修义务,原告则爽快放弃其余索赔。
经法官回访,后续被告已依照调解书足额支付了退还价款,案涉争议得以圆满解决。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解纷的功课在庭上,更在现场
当法官的足迹踏过法庭与后厨
关系破碎的合作伙伴之间
重建了沟通的桥梁
公平正义变得可触可感
法治土壤滋养出了企业生长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