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场地交付的那一刻,十八年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 法润集美,综治新声
[发布日期: 2025-08-28 ] [字号: ]
 场地交付的那一刻,十八年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 法润集美,综治新声

一边是学校场地受限

教学项目一拖再拖

一边是小店苦苦经营

工程旧账迟迟未结

十八年间,双方争执不下

期间多次协商,均不欢而散

2025年7月,出租方起诉到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集美法院),要求承租方小王搬离案涉地块并支付自租赁合同期满后的九年占用费。这场延宕十八年的土地纠纷看似无解,却在集美法院积极融入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机制下,以不到一个月时间成功化解,案涉土地也顺利投入重点学校改扩建项目。

透视“纠纷本质”专群结合定制解纷路线

出租方的诉讼请求十分明确,案情看似是一起简单的租赁合同纠纷,但为何多年协商都未能解决问题?为何承租方宁愿被诉,也不愿搬离案涉场地?集美法院收案后,并未止步于诉讼请求,而是带着疑问,深入调查。

“不是谁起诉谁有理!”小王倾诉了自己十八年来的烦恼,“原告还欠我父亲工程款10余万元,在这笔钱还清前,我们决不搬走!”

原来,这起案件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十八年前的工程旧账。2007年,出租方与集美区某建筑公司就案涉土地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该公司对案涉土地做场地平整并建设游乐园,出租方应支付工程款20万元。项目结束后,经结算实际工程总造价30余万元。公司负责人就工程差额问题与原告多次协商却未达成一致。而该公司的负责人,便是被告小王的父亲。案涉土地租赁合同到期后,出租方计划将土地收回,用作辖区某小学改扩建项目,小王及其母亲却据此在案涉场地继续开展经营,坚持不愿搬离。

该案若通过直接判决,难以化解涉及工程款的心结,执行阶段仍将困难重重,学校扩建依旧可能停滞。

为此,集美法院坚持纠纷实质化解导向,将叠加纠纷一并纳入化解框架,通过“智慧集美”线上平台,将案件分流至集美区综治中心开展先行调解,并结合该案中租赁合同纠纷体现的民生性强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专业性强的特点,提供“专群结合”的联调方案,为中心确定最适解纷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透视“法律权责”双线调解置换核心诉求

经共同研判,区综治中心将案件精准分流到驻中心诚毅金牌调解室的专业调解员陈毅进行调解,并委托在当地群众基础较好的退休社区主任、人民调解员陈妹芬协助调解。

集美法院驻中心诉调对接团队系统梳理该案涉及法律关系,剖析争议焦点,向调解员和双方当事人告知租赁合同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审查要点和判决规则,明确案涉土地虽涉及多个纠纷,但纠纷主体并不相同,承租方无权据此占用土地,划定调解尺度,确保调解在合法轨道上运行。

调解过程中,采取双线并行策略,两位调解员先后发挥了他们的智慧:法律线由专业调解员陈毅主导,其明确向小王及其母亲告知他们并非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主体,且无权以工程款未结为由拒绝搬离,并阐明拒不腾退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情感线则由人民调解员陈妹芬主导,其发挥社区基层工作经验和闽南方言优势,与小王母亲拉近距离,取得承租方信任,引导双方回顾事件本源,放弃执着,消弭恩怨。

在充分沟通基础上,调解员陈毅进一步提出了打破僵局的方案“时间”换“空间”,以诚意换和解,即出租方放弃土地占用费的诉讼请求,以换取小王尽快搬离,同时建筑公司也不再主张工程余款,双方最终就此方案达成一致。

透视“调处闭环”多方见证履行案结事了

调处并非终点,履行才是关键。集美法院将穿透式执行思维贯穿先行调解全过程,根据原被告要求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请求,法院诉调对接团队第一时间赶赴案涉现场,丈量案涉土地四至情况,确保文书内容明确无争议、可执行。在出具民事调解书后,法院诉调对接团队主动开展调后督促工作,推进自动履行。

为确保双方切实履行调解协议,在区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下,集美法院与区教育局、区文旅局、街道等多部门共同前往案涉土地,现场见证验收。在各方共同见证下,小王当场向出租方交付场地,双方共同确认场地现有状况,签署场地交接材料,区教育局当日即进场研讨用地规划。

这场长达十八年的土地“拉锯战”画上圆满句号,实现从调解到履行无缝衔接的闭环模式,是集美法院积极依托集美区综治中心,高效整合司法、行政、社会调解等多方力量实质化解纠纷的缩影。

接下来,集美法院将继续

积极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以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劲的司法动能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